核心閱讀
  12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發佈會介紹探月工程嫦娥三號任務有關情況,國防科工局新聞發言人吳志堅表示,嫦娥三號實現了我國航天領域的“七大創新”,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全面實現。
  他說,探月工程將轉入三期,主要目標是實現無人自動採樣返回,嫦娥五號將於2017年前後完成研製並擇機發射。
  嫦娥三號80%是新技術、新產品
  吳志堅介紹說,12月15日嫦娥三號探測器進行了兩器分離和互拍成像,成功傳回五星紅旗的圖片,標志著嫦娥三號任務的圓滿成功。任務整個過程做到了“準時發射、精確入軌、安全著陸、可靠分離、成功巡視”。
  據介紹,探月工程2004年經國務院批准立項,2006年2月,我國將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列為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分為“繞、落、回”三期。
  吳志堅說,嫦娥三號任務在動力下降、兩器分離、月地間遙操作、月面生存、測控通信等方面,突破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實現了我國航天領域的“七大創新”。
  這些創新包括:首次實現我國航天器在地外天體軟著陸;首次實現我國航天器在地外天體巡視勘察;首次實現對月面探測器的遙操作;首次研製我國大型深空站,初步建成深空測控通信網;首次在月面開展多種形式的科學探測等。
  針對嫦娥三號探測器的創新和難點,探月工程二期副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於登雲認為可以概括為“四新”和“兩難”。
  其中,“四新”指技術新、產品新、平臺新、環境新,探測器本身80%是新技術、新產品,嫦娥三號著陸的月球,是中國的航天器從來沒有去過的。
  “兩難”指關鍵技術攻關難,如月面軟著陸、兩器分離、月面遙控操作等;地面驗證難,要保證落月及落月後萬無一失,就必須在地面盡可能做充分驗證,比如懸停、避障、緩速下降試驗,“我們都做了地面模擬”,於登雲說。
  吳志堅表示,嫦娥三號著陸器設計壽命1年,巡視器設計壽命3個月。目前,嫦娥三號已經開始著陸器的就位探測和巡視器的自動巡視勘察,科學探測任務陸續展開。
  嫦娥五號研製進展順利
  吳志堅表示,嫦娥三號任務成功後,探月工程將轉入三期,主要目標是實現無人自動採樣返回。從目前瞭解的情況看,執行這一任務的嫦娥五號研製進展順利,預計於2017年前後完成研製並擇機發射。
  吳志堅說,嫦娥探月工程三期的主任務由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來執行。三期的任務難度更大,將突破包括月面的起飛技術、月面的採樣封裝技術、月球軌道的交會對接技術以及返回地球的高速再入返回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
  他介紹,工程技術人員正在考慮對嫦娥三號的備份星——嫦娥四號進行適應性改造,進行工程和科學目標優化,使它能夠為嫦娥五號的任務驗證部分關鍵技術。
  “三期任務的完成並不意味著中國探月工程的結束,應該是探月工程新的起點。”吳志堅說,但後續探月工程怎麼規劃還在研究過程中。
  實現全天候深空測控勢在必行
  關於我國的深空測控能力,探月工程二期測控系統副總設計師、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總工程師周建亮介紹說,我國完成對嫦娥一號、二號繞月探測期間的測控任務時,就將測控能力延伸到40萬公里。此後又對嫦娥二號進行了拓展試驗,包括控制嫦娥二號由月球軌道出發到達日地拉格朗日二點和控制嫦娥二號成功飛躍圖塔蒂斯小行星。當前,嫦娥二號探測器距地球的距離已經超過了6400萬公里,成為圍繞太陽飛行的小行星,但它仍然處在深空站的監控下。
  周建亮說,雖然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佳木斯和喀什兩個深空站,充分利用了我國國土的東西縱深,但對深空探測器的測控跟蹤不能做到全天候覆蓋,每天也會有8—10個小時跟蹤的盲區。他說:“為彌補測控盲區,做到全天候的跟蹤覆蓋,實現未來深空探測的全天候測控跟蹤,勢在必行。”
  探月工程將帶來高新技術的發展
  有記者提出,有人認為,探月工程花了很多錢,沒有太多實際用處。對此,吳志堅表示,我國實施探月工程是遵循我國和平利用太空的一貫宗旨,是在具備了開展航天活動基本的物質條件、技術條件以及經濟許可的條件下所做出的選擇。它的目的是要從科學的角度去瞭解月球,同時發展我國的航天技術,帶動相關的高新技術的發展。
  他表示,探月工程將帶來高新技術多方面的發展,比如大推力的運載火箭技術、深空探測和通信技術、新能源技術等等,“這些技術對於我們國家社會發展、科技進步都會發揮重要的作用”。
  探月工程二期副總設計師孫輝先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嫦娥三號探測器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僅以其動力技術為例,研製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在科研中掌握了發動機熱能控制技術,催生了十餘項燃燒技術,用於煤化工、煉油廠、天然氣化工廠、火力發電廠等,可大量減少有害物質向大氣排放,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  (原標題:嫦娥五號2017年前後發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bgvzjkx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